防范未成年人欺凌案中学校扮演的“可疑角色”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发生了未成年人的犯罪和霸凌事件。我在去年就此为一本杂志写过一篇专栏文章,文中观点现在看来依然有意义:

一是,不能以人性论来看待未成年人的霸凌问题;

二是,最值得研究的是很多被霸凌的孩子保持了沉默;

三是,今天校园的“慕强”教育生产霸凌温床;

四是,学校在霸凌事件中常常扮演了一个可疑的角色;

五是,学校必须回归教育本身,即培养“完整的人”;

六是,要警惕扭曲的“集体荣誉观”。

1

山西通报小学生遭校园欺凌事件

2023年山西省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发生的未成年人欺凌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当年9月26日,大同市联合工作组发布通报称,依法对赵某某、晋某某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对赵某某、晋某某的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同日宣布,解除校长职务,辞退班主任,缩减招生规模。

2

不能用人性论来看待未成年人欺凌问题

这个事件是近年来影响巨大也性质恶劣的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人们深感震惊也深感困惑。中国人笃信“人性善”,所以对这种非常低龄的欺凌事件感觉难以理解,甚至有人认为“有人天生就坏”。

人性好坏是带有先验论和唯心论色彩的,很难作为讨论问题的理论基点。人是社会化生存的生物,更是环境的产物,因此依然需要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来看问题。

今天孩子们成长和生活的环境,远较传统社会更为复杂,电视文化已经造就了娱乐流行文化,深植一代人精神空间,而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终端无处不在,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图文视频,成为空气一般的存在,小小屏幕如同打开复杂人性的入口,各种消极图文信息如情色、暴力因素扑面而来,会直接污染孩子们的身心。孩子们出生于这种环境中,成人文化和社会文化无孔不入,这在精神和心灵上具有药物催熟和拔苗助长的社会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施暴的孩子也是牺牲品。我们不能将对于欺凌的愤怒发泄到未成年人身上,而应该使用法律和道德的武器问责他们的监护人。山西这起欺凌案中,是不是也暴露了家长缺位、家庭成长环境和社区环境的问题?

这个案件提供了一个社会学、人类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的难得案例,值得专家就此研究。复杂的成长环境,是不是也导致了未成年人的心智更为成熟,从而导致了未成年人的责任承担的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现象,2021年刑法修正案也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到12岁。但是犯罪和年龄挂钩,让事情变得复杂。

3

学校和“班主任”在校园欺凌案中的可疑角色

此次山西校园欺凌案中,最让人意难平的除了事件性质恶劣、未成年人的复杂属性,还有两个问题:

一是,孩子为何一直保持了最卑微的沉默,连父母都不告诉?是因为轻生才在奶奶的追问下说出真相;

二是,作为学校和班主任,为何会有试图大事化小、试图和稀泥将事件压下去的可疑做法?

很多人会愤怒,并“怒其不争”地问被侮辱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反抗?或者告诉你的爸妈?我们这样问,反倒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加重受害程度。我们与其问孩子,不如问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孩子说出心里话?

今天整个社会都在推进“慕强”教育,就是一切向优秀者、向强者看齐,所有人要见贤思齐,而保持个性或者看齐不积极,也会被认为是“不进则退”,中游者尚且压力重重,弱者就成为不合时宜者,会拖学校荣誉、班级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后腿,天然被归入可以淘汰行列而毫无道德压力,从而使得人群中的弱者或者示弱行为就产生一种负罪感、内疚感,弱者本人就有一种内在耻辱体验。这种体验如此之深,强大到可以使孩子深埋受到伤害的心理,从而勉强维持老师和父母心目中那种积极上进的形象。

山西这起事件中,人们还困惑于地方相关部门、学校和班主任的一些可疑做法。比如,央广网评论就指出,通报语言和给出的处理结果与事件“烈度”明显不匹配。学校看起来置身事外,是个事件的中立者。尤其是,为什么在长达一年半之久的时间里,受害者班主任对此事毫不知情、毫无作为呢?我们通过他的做法,或许能看出一点端倪。

随着事件在网上发酵,班主任在学生家长群发布警告,说“学校门口闹事,胡乱说话,给学校造舆论,影响极坏”,要大家要“理智”对待此事,字里行间充斥着浓郁的威胁语气。在这个班主任眼里,受害者给学校带来很坏的影响了,影响了学校舆论和形象,反倒成了坏人了。

在事件引发众怒之际,尤其是有可能给受害者本人和家长带来长远伤害的时候,班主任这种借着维护集体荣誉的名义进行压制的做法,显然会有很大的冒犯性,会得罪很多人,人们还会质疑班主任价值观和道德问题,处于一个可疑的灰色地带。

我们要追问,在校园之内,有多少屈辱事件和犯罪事件,曾经或正在以集体之名进行掩盖?在校园霸凌和欺凌事件中,岂能让校园围墙和集体荣誉成为遮羞布和隔离墙?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警惕心理。

4

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1.教育要回归鼓励发展的科学体系,而非过早给孩子套上枷锁

在ChatGPT横空出世后,一个共识是需要倒逼中国教育的改革了,有些地方所谓教育已经变成机械制造行为,成为工业流水线的加工过程,违背了规律。教育应该鼓励孩子发展,释放他们的能量,而不是给他们条条框框,给幼小心灵套上枷锁。孩子受到伤害,天性会抗争,但出现异常的沉默,就意味着受到了一些阻碍,成为第二种伤害,这值得深思。

2.要警惕扭曲的“集体荣誉观”走到事情的反面

中国是个具有集体主义传统的社会,在学校立马,集体荣誉成为至高的价值观。但是在校园霸凌和欺凌、违法犯罪等大是大非面前,集体荣誉不能作为挡箭牌和遮羞布,甚至要防范成为窝藏行为和共同伤害行为。近年来,在B站上出现了不少年轻人曝光所谓“集体荣誉”导致的伤害现象。校园欺凌是个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而不是“家丑”问题,学校和班主任在这点上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3.要认真研究山西案件中加害者受害者背后的深层问题

我们在上文提出这个案件涉及各个学科,值得好好研究。各地都有教育领域的研究专家,值得好好剖析这个案例,比如,如此之小的孩子,如何习就了如此之深的恶意?这种未成年人的恶劣行为,究竟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影响受害者一直沉默的校园机制、心理机制、家庭机制存在哪些因素?我们希望此案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