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全网“屏蔽”这个说真话的孩子
在清明节前的最后一段时间,一个短视频突然在网络爆发了,农发行的舆情就这样被引爆了。
从视频以及相关介绍看,是课堂上一个小学生面对镜头在学造句,他说:
“我长大以后想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继承我的爸爸。因为我的爷爷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我的妈妈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所以我想继承我们的家产。”
一脸稚气的小朋友,童言无忌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因为透露了太多的敏感信息,一下子点燃了网友的情绪。在今天就业艰难的形势下,年轻人热衷考公考编成为反常的时代潮流,“体制内三代”等话题一直高热不退,这种视频的敏感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从舆情分析的角度看,如果这视频的放出是有意之举,那么选择的时间是深思熟虑的,在假期前的最后一段时间,行为者理解了体制的程序科学,假期内拦截或者应对舆情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从农发行的角度看,能在假期开始的最后一段即将“关灯下班”的工作时间内,面对着舆情突然爆发的“遭遇战”,还能迅速展开行动,尽快调查并对外发出信息,这种舆情敏锐性和做事效率也是值得点赞的。
一、不要让网络舆情殃及孩子
现在主要关注两个人:
一个是放出视频的人,无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属于群众监督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做法,要防止成为被报复的对象;
第二个就是这个懵懵懂懂的小学生,希望大家就事论事,不要让网络舆情和敏感情绪殃及这个无辜的孩子。这也是我们提出,希望全网“屏蔽”这个孩子的原因。如果因为舆情的爆发,而波及孩子,让他受到伤害,或者感到愧疚,幼小心灵留下阴影,那真是太不应该了。
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有幸生活在了一个两代都在银行工作的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他的所思所想难免受此影响。无论如何,他是一个热爱家人的孩子,对于亲人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的单位怀有深厚感情的孩子,并因此孕育了理想,都是值得鼓励的积极的事情。不能因此挫伤了孩子的心理,以及他的精神世界。所以希望学校、家庭和社会,能让他无视或者忽视当下的汹涌的网络舆情,编织一道防护网,就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无忧无虑的自由成长吧!
至于他所说的“继承我们的家产”,大家笑笑即可,那应该是孩子用词不当,即便他表达的就是想“继承家产”,但对于孩子幼稚的思想来说,公共财产和家庭财产哪能搞清,这句话是很难用对与错来评价的事情。
孩子只是一面清澈的镜子,照出了现实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网民眼中的“体制三代”以及就业不公平的问题。这在当下体制和编制成为关注焦点和紧缺资源的时候,更早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人群,其后代有更大的可能性进入体制,完成了体制内优越位置的再生产,以及网民所说的“体制传承”,这是让那些倍感就业艰难、缺乏家庭资源荫庇的人们感到耿耿于怀的。
这当然是一种不平等,也暴露了现实工作中一些缺陷。这种网民的不满,作为压力肯定已经传导到了相关部门那里,这有助于更为科学而平等的考编考公的制度设计,并在现实录取中体现公开公平的录取原则。
二、引出了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这其实引出了一个深层次的话题,也是在多年以来的考公考编工作中,一直没有进行公开探讨的问题,那就是考公考编录取的效率和公平问题。这个问题,或许多多少少导致了今天“体制三代”引发网民不满的现象。
重要考试录取中的效率和公平,从来都是问题。即便在封建社会中的科举考试,成绩当然是首要原则,但是有时会导致严重后果。比如明代洪武年间发生的“南北榜案”,由于会试录取者都是世代读书的江南士子,北方社会一时大哗,朱元璋就杀了主考官,并重新考试,录取者全都是北方士子。这种新的不平等,发展到明朝,科举考试就干脆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政治平衡和区域平衡是旧时的统治者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再以当代作为资源稀缺的985高校来说,常常引起其所在东部省份的群众不满,因为他们并不能因为地利之便而获得更多的录取照顾,从国家的层面来说,非常之多的录取名额需要向中西部落后地区倾斜,录取那些教育资源欠发达的地区的考试入读985高校。原因很简单,这有助于政治平衡,并从教育层面长远解决当地的发展问题。
高考已经非常注意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但是考公考编作为近年来兴起的重要考试,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依然放在优先的位置。尤其考公考编是为国选才,各个岗位要求各有侧重,这就使得更多时候需要效率优先,公平体现得并不明显。而且考公考编常常进入了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国家在宏观层面很难进行政治平衡的操作。
这就导致一个现象,那就是家庭出身较好或者来自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在考公考编中获取优势地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们往往自小获得较好的教育,父母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亲朋好友也会加以指点,这在重要考试和面试中无疑会加分的。而家庭出身普通和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他们自小埋头学习,错过很多可以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中,会遭遇不利局面。
人们因此观察到,就是公务员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有更大的概率在考公考编中获胜。再比如,国内不少优秀大学为了鼓励素质教育,在单一的高考分数之外,增加了更为多元的录取指标,但其后果却是,清华、北大等国内最好大学的来自农村的生源比例,呈现出降低的现象,因为素质教育的录取指标,显然是有利于家庭优越的孩子的,而农村的孩子,除了分数,其他方面是很难具有竞争力的。再从各个发达国家的现实看,来自最好大学的家长,其子女进入父母的母校,可能性也是更高一点,也是因为他们大学的录取标准,并不仅仅局限于分数,还有更多的包含了社会资源的指标。
这种现象,或许部分地解释了一些地方出现的“体制二代”“体制三代”的现象。比如本文说到这个农发行后代的孩子,如果他的爷爷和父母都是农发行的领导或者职工,那么如果孩子长大之后,进入农发行或者其它银行的可能性,应该会更大一点。除非有类似的竞业规定,或者相关的回避制度,否则这种优势是很难避免的。
当然,类似农发行这样两代人以及夫妻二人都在同一系统任职的现象,确实让网民观感不佳。他们总部已经对外说明关注到了此事,如果当初进入或者提拔有问题,那自然会有个说法的,毕竟网民已经进行了监督。
但是,如果万一能查出录取或者提拔中有问题,反倒不是个问题,就怕查来查去,各个程序都没有问题,这才是一个问题。因为一个看起来不公平的现象,却查不出问题,网民会不满意、不买账,也意味着这是效率和公平的社会问题,会强化“阶层固化”的印象。
而且,网民对于该行释放出来的信息也有些不满。据中国证券报消息,农发行相关工作人员称:比如说,小孩子的父亲确实是一个支行的行长,但是说其母亲是个“普通的科级干部”。这种信息有很明显的加工痕迹。父亲作为支行行长没有说明行政级别,母亲作为科级干部完全有可能就是孩子所说的副行长。人们倾向于认为,孩子的童言无忌里,透露的信息真实性是较大的。
三、对于这个事件的四个观点
对于这个事件,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按照上面的分析,就是家庭出身在将来的考公考编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就使得这个孩子的爷爷和父母都在农发行工作和任职,并非罕见事情。因为爷爷通过培养,儿子较为顺利进入本单位,然后在本单位又找到了配偶,而配偶如果也很优秀,也不妨碍她走上领导岗位。这就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当然,如果程序出了问题,那是违规问题,另当别论。
2、 或许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资源集中,条件好的家庭,会获得更好的资源条件,这有可能是一种社会发展规律。正如今天的很多中产阶层,都是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都是当年的小镇做题家出身,然后又迎头赶上改革开放的时代,获得了更大的红利,并惠及后代。这就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一个大家庭,只要有人领头走对路,后代踩着脚印也走对路的现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调节者和竞争环境的平衡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做好引导平衡,防止“赢者通吃”的社会不公现象出现。
3、社会竞争,往往并非个体的竞争,而是个体背后的家庭和家族的竞争。每个人都有家庭出身,也因此有了资源的不平等现象。人出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却有资源多少之分。这也毋庸讳言,尤其在今天内卷严重的时代,家庭的支持力量,不可或缺。一个人掌握资源的多少,除了和个体的奋斗有较大关系,但是往往也和家族家庭上一代人甚至更老几代人的奋斗大有关系。今天的个体状况,往往是上代人掌握社会资源多寡的直接结果。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简单进行个体之间的横向对比,是不公平的,也是意义不大的。
4、但是文明社会的意义在于,不能让“出身论”成为命运的决定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措施,为出身普通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并鼓励他们树立更高的目标,改变人生命运。“教育改变命运”曾经鼓励了中国整整几代人,无数的小镇做题家因此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理想和目标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毕竟,出身低微的孩子,最大的短板在于不敢抱有野望,不敢树立更高理想。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推动各方成长作为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对于竞争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要严格执法,防止“赢者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