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8个瑞士卷怎么分”爆火引热议,莫让“私事”绑架公共话题

近日,多个瑞士卷相关词条冲上热搜。事情的起因是一女子10月28日在网上发布了一则“吃瑞士卷被老公训斥”的视频爆火。视频中,博主家买了一盒共8个瑞士卷,女儿吃了2个,儿子吃了2个,老公吃了2个,当博主准备吃剩下2个瑞士卷时,却遭到了老公的批评。该条视频引起了网络热议,各种“考验老公”短视频被多次二创。也有不少网民和媒体怀疑该视频是一个剧本。目前,当事博主已删除视频。

对此,博主在11月3日发文称,“视频是真实的,这段时间两个人情绪都不太好,本来只是想发发牢骚,后来没想到会发酵那么厉害,就立马删除了。”

11月5日,经媒体了解到,该博主确实为一名全职宝妈,目前与丈夫租房子生活,视频并非摆拍。目前,浙江金华市委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对博主所述瑞士卷事件进行核实调查。

01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0月28日0时至11月10日0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217014条。相关微博话题#别掉进8个瑞士卷怎么分的话题陷阱##瑞士卷怎么分别成为第二个秦朗丢作业##瑞士卷怎么分席卷全网老公##瑞士卷怎么分#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累计阅读量超5亿。

1、舆情走势分析

事件舆评丨“8个瑞士卷怎么分”爆火引热议,莫让“私事”绑架公共话题

舆情走势图

从数据趋势图来看,该舆情从11月2日22时开始发酵,11月5日22时分达到舆情高峰,11月5日15时#8个瑞士卷当事人否认摆拍##社区将再去瑞士卷当事人家中调查#等话题受到关注,舆情波动上升,此后舆情讨论度逐步下降,舆情态势趋于平缓。

2、信息来源分析

事件舆评丨“8个瑞士卷怎么分”爆火引热议,莫让“私事”绑架公共话题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视频是主要传播平台,共1018140条(占比46.92%),其次是微博68306条(占比31.48%)、客户端43208条(占比19.91%)、微信2135条(占比0.98%)、互动论坛961条(占比0.44%)、网站583条(占比0.27%)、数字报7条(占比0.01%)。

3、关键热词

事件舆评丨“8个瑞士卷怎么分”爆火引热议,莫让“私事”绑架公共话题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视频”“老公”“蛋糕”“生活”“居委”“宝妈”等。

02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视频为博主摆拍制造对立,莫让虚假摆拍扰乱社会风气。

@种花家的头铁兔:一看就是剧本摆拍,正常家庭谁会因为一盒糕点掰扯这么些破事儿出来!

@默默大夜猫:这样一个大概率摆拍的视频,掀起这么多讨论……有些引流的又赚了。

@恬静又深远丶小鲤m:现在为了流量,很多人刻意制造话题,然后资本在后面再推一下。一个很普通的事情,莫名其妙地就可以变成热点话题,吸引流量和点击率。这就是“造热点”的手段。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到视频这一块了,必须整治立规矩了。

@忍者神龟a:视频拍摄的角度、配乐和剪辑一看就是摆拍,挑拨男女对立而已。

@话虽然不好听:如果是剧本就该封杀,就跟秦朗那个事儿一样,一个是造谣一个是搞社会矛盾,如果是剧本就标注清楚。

@快乐放映厅:一个卖产品的营销广告,用挑动“男女对立”“家庭矛盾”的短视频方式来实现,比那些纯属卖惨吸引流量的摆拍危害要大。

2、视频体现了女性婚姻困境,舆论呼吁关注女性权益保障。

@zhanglingyan0970:这个瑞士卷的话题不只是单纯的瑞士卷问题,他是把家庭中对妈妈的苛刻双标要求具象化了,为何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呢,生活中可能不是瑞士卷,可能是所有人都能有时间休息,妈妈却没有之类的,很多不被重视的隐形的理所当然的事,其实都让妈妈们感到压抑,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要求太高了。

@LorR440:现实里面这种类似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女性困境、母职困境是切切实实存在的,用“挑起对立”来形容这个问题,是否不妥呢?

3、过度关注琐事浪费公共资源,舆论呼吁莫要陷入话题陷阱。

@我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黑不隆咚:个人发个视频,突然火遍全网。是视频发布人能预料得到的吗?难道不是平台算法的问题?。

@15分钟和75年: 这个博主只是分享了下日常。后来大家问老公问男友,也是觉得好玩,真的没必要上纲上线。理解这位博主,希望她和家人以后一切都好。

@forcewoo99:不管是不是剧本,有人提高到制造矛盾的高度,人家家庭矛盾却要有关部门来管?就算是剧本,我不明白怎么算蹭流量,这种流量能有钱么?

媒体观点

1、红星新闻:别成为“小学生巴黎丢寒假作业”。

将一起琐事扩大成为热门话题,让公共空间弥漫疑云和阴云,那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即使这一事件不假,确实系当事人的真实经历——疑似其本人回应“是真事”,但将清官也理不清的“家务事”放大到网络上来说,或许更多是起到一个消耗家庭情感的作用。何况,当事人也可能只是把网络当成一个“树洞”,也没有想到会有被全民围观的结果。但任何人都该清楚,即使隐晦如“树洞”,也有急剧膨胀,制造出个体难以承受效应的可能性。

无论事件性质如何,旁人都不妨把它当成一段网络“花絮”看待就好。正应了这句话,一旦把“花絮”当成严肃话题,不仅正襟危坐地“做题”,还陷入牛角尖,甚至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家庭稳定,那就属于别人挖坑自己跳了。

2、潇湘晨报:“8块瑞士卷该怎么分”风波:不要掉进别人挖好的“话题陷阱”。

秦朗丢作业,卖惨带货……近年来,公众被一些“剧本”愚弄的例证实在不少。正如媒体评论所言:在热闹之余,回过神来的大众似乎品出了一些别样滋味,有些“被戏弄”的五味杂陈的感觉,更有一些“谁在制造热搜”的追问,以及我们应该关注怎样的新闻的思考。

对公众而言,面对各种奇怪的话题、新闻或热搜,保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很重要。

一方面,对于一些似是而非又不甚重要的话题,看过、笑过即可,毋需投入太多真情实感,甚至钻起牛角尖把自己代入故事中。那样只会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际关系,结果就是“别人挖坑自己跳”。另一方面,即便非要完成自我代入,也要等到真相明了。否则,“自我感动”一大波,伤害身边的人好一轮,最后才发觉自己是那个被愚弄的羔羊。如果一件事的真相都还未知,即自我代入,何尝不是一种陷入话题陷阱而不能自拔?

3、观海新闻:8个瑞士卷怎么分?又是一次夸大家庭矛盾的拙劣演绎。

这一家子分瑞士卷之“难”,堪比“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的选择题。不少网友推测,这恐怕又是一次夸大家庭矛盾的拙劣演绎,就是要博眼球、赚流量。网络上深谙此道的人不在少数,有的刻意拿婆媳冲突做文章,给自己打造苦情人设;有的故意制造男女对立,一点小的观念冲突被无限放大;有的把教育孩子当成力量对抗,非要判定一方错一方对……摆拍视频,恶意炒作鸡毛蒜皮的小事,制造出的垃圾内容充斥网络,已经令人厌烦;别有用心的自媒体一哄而上,更进一步污染网络生态,真正有意义的公共话题反被淹没。

必须再次指出的是,怎么分瑞士卷这种毫无营养的话题,没有平台算法的暗中助力根本不可能爆火。针对自媒体乱象,监管部门已明确划出红线,持续开展治理清朗行动。让挑动公众情绪、假到离谱、荒唐低级的“家庭剧”无戏可演,需要监管再提速、再加力。

4、封面新闻:“8个瑞士卷怎么分”,无聊的事就归于无聊吧。

说到底,这起事件和那些网络梗没什么区别。所谓“拴Q”,所谓“yyds”,这些让不少语言学者痛心疾首的网络黑话,都是无聊的,没有多大意义。但或许正是因为没有意义,才促成了它们的大范围流行。无聊,也是人的一种权利,是人对抗沉重的工具。

但是,人们如果强行为无聊之事赋予意义,那就未免扫兴了。在“瑞士卷”里寄托诸如为母不易、女性地位之类的社会关怀,也未免有些缘木求鱼了。偶发的、个例的、娱乐化的事件,要在其中找到深刻的、群体的、严肃化的内涵,只怕不是很容易。现在甚至引发了社区调查,人们煞有介事地要去“查清真相”,这种较真的态度多少有些太过用力了。

5、羊城晚报:八个瑞士卷怎么分?生活可不是奥数题这么简单。

作为生活琐事的一个片段,相关视频记录的内容究竟几分真、几分假,有多少是当事人在“镜头意识”下的表现,或许只有博主自己知道。而视频之所以能引起全网热议,主要还是因为它将非常复杂多面的家庭生活浓缩为了一个相当简化的算术题:8个瑞士卷怎么分?

这个问题单刀直入,再加上鲜明的“全职宝妈家庭地位”等标签,很容易唤起更多人的讨论热情和自身共鸣。

最近,从一档离婚综艺片段频频登上热搜,到“8个瑞士卷怎么分”的话题席卷网络,说明人们对婚姻中的常见问题具有不小的探讨热情。有关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保持“自我”的存在,让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避免扫兴式、对抗式沟通模式等话题,的确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反思。

03舆情总结 / Boryou

“如何分配8个瑞士卷”这一话题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的热烈讨论,着实令人出乎意料。无论该事件的真实性如何,其影响力已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产生的社会反响不容忽视。

有人将“瑞士卷事件”比作新版“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的选择题,将“瑞士卷”作为衡量个体在家庭、亲密关系中重要性的简单标准。然而,情感的理解往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网络上围绕“如何分配8个瑞士卷”的二次创作层出不穷,公众需保持理性,避免过度解读,以免影响现实中的亲密关系。

此外,“瑞士卷事件”中女主人公所面临的婚姻困境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网民对其处境表示同情。然而,这毕竟只是个人分享的家庭琐事,将个体的“家庭矛盾”公之于众,甚至将其上升到“性别对立”、“恐婚恐育”等议题,已超出了“琐事”的范畴。此举在加剧舆论撕裂的同时,也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网民认为在家庭矛盾中用手机记录过于刻意,质疑此次事件的真实性,认为其可能是一次虚假炒作。

在流量经济盛行的当下,不少自媒体编造虚假剧本,放大社会矛盾,炒作热点话题,以吸引公众眼球。此前,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网红直播卖惨等事件已让公众提高了对网红虚假炒作的警惕性,不再轻易相信一些猎奇内容。公众对编造虚假剧本的行为持反感态度,普遍认为不应制造性别对立的毒流量。针对自媒体自导自演、摆拍造假等乱象,相关部门在持续开展治理行动的同时,也需督促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内容审核把关工作,加大整改力度,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